攻克腦病,中醫思維何以能?
高穎(左四)正在門診示范帶教
大腦,被中醫譽為“元神之府”,是人類精神活動的主宰,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中樞。在中醫內科學科建設中,中醫腦病學的地位舉足輕重。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腦科學成為生命科學的前沿學科,全球科學界對腦科學的聚焦為中醫腦病學的發展帶來了無限機遇。
探索大腦與神經系統的奧秘,護航患者的生命中樞,努力攻克腦病難題,一直是岐黃學者、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腦病研究院院長、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腦病中心主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主任委員高穎及其團隊的求索目標。
“中醫腦病學是較早在中醫內科學基礎上分化而來的、以中醫原創思維為指導的三級學科?!备叻f認為,天人相應、形神一體、三因制宜等中醫思維是中醫腦病學傳承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在臨床、科研、人才培養方面,中醫思維引領著中醫腦病研究和學科建設更上臺階。
中醫思維指導臨床 “病證結合”守護生命中樞
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醫腦病學專家王永炎的學生,高穎在求學時就深刻體會到老師對于培養中醫思維的重視。
“在臨床中要重視‘象’思維的培養,遵循以象為素、以素為候、以候為證、據證言病的辨證思維方式,要善于運用病證結合、方證相應的整體觀等?!痹谏钊肱R床的過程中,高穎每每接觸到腦病領域的罕見病、疑難病、危重病時,都會想起老師對自己的諄諄教誨。
“中醫思維讓我以不變應萬變。”高穎表示,腦系疾病往往臨床表現各異、病因病機復雜、病情變化多樣,診斷治療的毫厘差錯,就可能攸關生死。因此緊緊扣住中醫思維,用心診察感悟,才能為患者提供最佳的診療方案。
在臨床中,她格外重視患者的證候變化并善于總結規律。
曾經,高穎收治過一名患有多發性硬化的女性。這是一種自身免疫介導的中樞神經系統白質炎性脫髓鞘疾病,已成為我國青壯年非外傷性神經致殘的首要病因。這位患者入院時已半身癱瘓,經激素治療效果并不明顯。
針對患者的治療難點,高穎牢牢把握患者的證候特征,經過辨證,制定出一個系統的中藥治療方案。經過兩個多月的治療,患者病情明顯好轉,可以獨立行走,生活也能自理。在隨訪的3年中,患者未見復發。
還有一次,高穎收治了一位中風偏癱的中年男性患者,在外院診治10天,采用抗血小板藥物、活血化瘀的中藥等治療,均難以控制病情進展。入院后,高穎了解到患者有過度勞累的誘因,并且發病時血壓不高,手足微微汗出。高穎查房后組織醫生進行了討論分析,結合中醫理論和患者的癥狀、舌象、脈象,認為該患者主要是正氣不足,遂改用大補元氣的中藥治療。治療2周后,患者癥狀明顯改善,出院時已能行走。
在中風病領域,她運用“形神一體”理論探索中風病全周期防治思路,提出中風病全周期“形神兼顧”的基本防治原則,強調預防“外以動形、內以靜神”,急性期“察神以治形”,恢復期“調神以御形”的防治思路,并融入臨床實踐,改善了患者預后、提高了臨床療效。
“中醫思維在腦病領域的運用,深刻表明了中醫原創思維的優勢與特色對豐富現代醫學科學內容、提高臨床療效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备叻f說。
中醫思維啟發科研 “我主人隨”探索腦病學魅力
“中醫藥科研要堅持創新自強,要‘我主人隨’,自立、自強、自新。要銘記中醫藥學的原象思維,認真啟動學科建設的原創性,深刻吸取既往過度西化的教訓,兼容并蓄,實現‘我主人隨’?!备叻f記得,老師王永炎在《重始源,守正創新奮力中醫中藥學科建設》一文中曾經這樣闡述中醫思維對于中醫藥科研的重要意義。
在高穎的中醫道路上,中醫思維也成為指引科研之路的明燈。在臨床中,高穎非常關注患者的證候。比如,同樣是偏頭痛的患者,有人表現出時輕時重、容易疲乏的特點,有人表現出頭部脹痛而兼有心煩易怒、目赤口苦,這是因為氣血虧虛與肝陽上亢所表現出不同的臨床癥狀。再比如,中風的患者在不同的階段證候也不盡相同。
“證候不僅是中醫立法處方的依據,它的準確性也是影響辨證論治效果的關鍵因素。”因此推進證候規范化,成為高穎團隊努力的方向。
高穎帶領團隊積極推進中醫標準化工作,在中醫證候規范化研究方面成績顯著。借鑒計量醫學、診斷性試驗、心理測量學等方法,將中醫專家經驗共識與數據挖掘方法有機結合,研制出具有中醫內涵的新一代中風病證候診斷與評價標準,制定的《基于中風病患者報告的臨床結局評價量表》已在行業內試行,用于臨床研究并指導辨證用藥。
此外,高穎團隊還重視科研成果轉化。開展了中風病中醫全程適時干預方案的規范化研究與評價、中風病社區適宜康復技術的轉化研究等,建立了以病證結合為核心的辨證論治方案的優化與評價方法,形成了中醫臨床診療指南編制的技術規范及指南實施的評價方法。以推進中醫真實世界研究為目的,建立了結構化的具有中西醫內涵的中風病中醫藥注冊登記平臺,并在臨床研究基地和腦病??仆茝V應用。
為了更好地提升中醫腦病學科的研究能力,2019年,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腦病研究院成立,高穎擔任院長。研究院整合大學與附屬醫院的優勢資源,發揮中醫優勢,促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提升中醫藥在防治神經系統疾病中的療效。同時建立起醫學科技創新鏈條的樞紐,構筑中醫學與轉化醫學研究的創新平臺,打造復合型人才培養高地。
“中醫腦病研究院的成立表明,中醫學開始聚焦腦重大疾病防治,從此踏上中醫腦病研究和學科建設的新征程。近年來,團隊主要針對中醫藥優勢病種及疑難病優勢環節開展循證醫學研究,獲得高質量臨床證據;建立規范化、標準化的中醫專科醫療大數據平臺;構建體制化、機制化的中醫基礎轉化以及成果轉化推廣體系等?!备叻f說。
中醫思維培育后學 “遵循規律”讓學科人才生生不息
“學科的發展,不能只靠一兩個人,要讓更多的年輕大夫成長起來。中醫人才的培養,要遵循中醫藥自身發展的規律。”在實踐中,高穎十分注重對學生們中醫思維的培養。
高穎的學生、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廈門醫院執行院長、主任醫師、教授常靜玲也深受老師和前輩們的中醫思維影響。
常靜玲說:“在跟診老師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老師的診治經驗、遣方用藥的思路,通過參名師、悟妙道、早臨床、反復臨床,才能逐步領悟到臨癥背后的中醫辨證思路、內科診治思維及其理論內涵,中醫臨床思維的形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重在一個‘悟’字。中醫臨床思維的形成過程,是臨床療效不斷提高的過程,也是不斷建立中醫自信的過程?!?/p>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腦病研究院副研究員賴新星在跟隨高穎學習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中醫思維訓練的重要性。在高穎的支持下,他在碩博連讀期間被派往美國塔夫茨醫學中心學習循證醫學研究方法,博士畢業后又前往清華大學開展博士后研究,探索人工智能、網絡藥理學與中醫腦病的交叉創新。
“跨學科研究往往會帶來思維的激烈碰撞,同時也充滿艱辛與挑戰。但研究的根本是堅持中醫思維?!辟囆滦腔貞?,2014年初,在自己即將出國學習之際,老師高穎對自己叮囑了三句話,一不能忘本,二要善假于物,三要可持續。
“當時我還未能完全理解,后來逐漸領悟到其中的深意。不能忘本是指勿忘中醫之根本,即中醫原創思維;善假于物是指充分借用現代科技前沿技術,挖掘中醫藥這座偉大寶庫;可持續則提醒我不要著眼于‘短平快’之類的研究成果,而是要錘煉真本領、研究真問題、解決真問題?!辟囆滦潜硎?,因此,自己謹守中醫思維,以“病證結合,方證相應”為切入點,利用人工智能、網絡藥理學、多組學等技術,積極探索中風病關鍵證候與代表方藥的復雜生物網絡機制,取得了一些科研進步。
“在中醫腦病學乃至中醫內科學的學科建設中,需要培養出能夠將中醫理論知識的基本功與中醫經典的臨證權變有機結合起來的優秀人才。既要緊跟時代步伐,又要堅持隨時隨地弘揚中醫藥學的優勢特色,走出一條傳承創新之路?!备叻f說。(本報記者
高穎(左四)正在門診示范帶教。 荊生龍攝
大腦,被中醫譽為“元神之府”,是人類精神活動的主宰,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中樞。在中醫內科學科建設中,中醫腦病學的地位舉足輕重。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腦科學成為生命科學的前沿學科,全球科學界對腦科學的聚焦為中醫腦病學的發展帶來了無限機遇。
探索大腦與神經系統的奧秘,護航患者的生命中樞,努力攻克腦病難題,一直是岐黃學者、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腦病研究院院長、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腦病中心主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主任委員高穎及其團隊的求索目標。
“中醫腦病學是較早在中醫內科學基礎上分化而來的、以中醫原創思維為指導的三級學科?!备叻f認為,天人相應、形神一體、三因制宜等中醫思維是中醫腦病學傳承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在臨床、科研、人才培養方面,中醫思維引領著中醫腦病研究和學科建設更上臺階。
中醫思維指導臨床
“病證結合”守護生命中樞
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醫腦病學專家王永炎的學生,高穎在求學時就深刻體會到老師對于培養中醫思維的重視。
“在臨床中要重視‘象’思維的培養,遵循以象為素、以素為候、以候為證、據證言病的辨證思維方式,要善于運用病證結合、方證相應的整體觀等?!痹谏钊肱R床的過程中,高穎每每接觸到腦病領域的罕見病、疑難病、危重病時,都會想起老師對自己的諄諄教誨。
“中醫思維讓我以不變應萬變?!备叻f表示,腦系疾病往往臨床表現各異、病因病機復雜、病情變化多樣,診斷治療的毫厘差錯,就可能攸關生死。因此緊緊扣住中醫思維,用心診察感悟,才能為患者提供最佳的診療方案。
在臨床中,她格外重視患者的證候變化并善于總結規律。
曾經,高穎收治過一名患有多發性硬化的女性。這是一種自身免疫介導的中樞神經系統白質炎性脫髓鞘疾病,已成為我國青壯年非外傷性神經致殘的首要病因。這位患者入院時已半身癱瘓,經激素治療效果并不明顯。
針對患者的治療難點,高穎牢牢把握患者的證候特征,經過辨證,制定出一個系統的中藥治療方案。經過兩個多月的治療,患者病情明顯好轉,可以獨立行走,生活也能自理。在隨訪的3年中,患者未見復發。
還有一次,高穎收治了一位中風偏癱的中年男性患者,在外院診治10天,采用抗血小板藥物、活血化瘀的中藥等治療,均難以控制病情進展。入院后,高穎了解到患者有過度勞累的誘因,并且發病時血壓不高,手足微微汗出。高穎查房后組織醫生進行了討論分析,結合中醫理論和患者的癥狀、舌象、脈象,認為該患者主要是正氣不足,遂改用大補元氣的中藥治療。治療2周后,患者癥狀明顯改善,出院時已能行走。
在中風病領域,她運用“形神一體”理論探索中風病全周期防治思路,提出中風病全周期“形神兼顧”的基本防治原則,強調預防“外以動形、內以靜神”,急性期“察神以治形”,恢復期“調神以御形”的防治思路,并融入臨床實踐,改善了患者預后、提高了臨床療效。
“中醫思維在腦病領域的運用,深刻表明了中醫原創思維的優勢與特色對豐富現代醫學科學內容、提高臨床療效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备叻f說。
中醫思維啟發科研
“我主人隨”探索腦病學魅力
“中醫藥科研要堅持創新自強,要‘我主人隨’,自立、自強、自新。要銘記中醫藥學的原象思維,認真啟動學科建設的原創性,深刻吸取既往過度西化的教訓,兼容并蓄,實現‘我主人隨’。”高穎記得,老師王永炎在《重始源,守正創新奮力中醫中藥學科建設》一文中曾經這樣闡述中醫思維對于中醫藥科研的重要意義。
在高穎的中醫道路上,中醫思維也成為指引科研之路的明燈。在臨床中,高穎非常關注患者的證候。比如,同樣是偏頭痛的患者,有人表現出時輕時重、容易疲乏的特點,有人表現出頭部脹痛而兼有心煩易怒、目赤口苦,這是因為氣血虧虛與肝陽上亢所表現出不同的臨床癥狀。再比如,中風的患者在不同的階段證候也不盡相同。
“證候不僅是中醫立法處方的依據,它的準確性也是影響辨證論治效果的關鍵因素。”因此推進證候規范化,成為高穎團隊努力的方向。
高穎帶領團隊積極推進中醫標準化工作,在中醫證候規范化研究方面成績顯著。借鑒計量醫學、診斷性試驗、心理測量學等方法,將中醫專家經驗共識與數據挖掘方法有機結合,研制出具有中醫內涵的新一代中風病證候診斷與評價標準,制定的《基于中風病患者報告的臨床結局評價量表》已在行業內試行,用于臨床研究并指導辨證用藥。
此外,高穎團隊還重視科研成果轉化。開展了中風病中醫全程適時干預方案的規范化研究與評價、中風病社區適宜康復技術的轉化研究等,建立了以病證結合為核心的辨證論治方案的優化與評價方法,形成了中醫臨床診療指南編制的技術規范及指南實施的評價方法。以推進中醫真實世界研究為目的,建立了結構化的具有中西醫內涵的中風病中醫藥注冊登記平臺,并在臨床研究基地和腦病專科推廣應用。
為了更好地提升中醫腦病學科的研究能力,2019年,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腦病研究院成立,高穎擔任院長。研究院整合大學與附屬醫院的優勢資源,發揮中醫優勢,促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提升中醫藥在防治神經系統疾病中的療效。同時建立起醫學科技創新鏈條的樞紐,構筑中醫學與轉化醫學研究的創新平臺,打造復合型人才培養高地。
“中醫腦病研究院的成立表明,中醫學開始聚焦腦重大疾病防治,從此踏上中醫腦病研究和學科建設的新征程。近年來,團隊主要針對中醫藥優勢病種及疑難病優勢環節開展循證醫學研究,獲得高質量臨床證據;建立規范化、標準化的中醫??漆t療大數據平臺;構建體制化、機制化的中醫基礎轉化以及成果轉化推廣體系等?!备叻f說。
中醫思維培育后學
“遵循規律”讓學科人才生生不息
“學科的發展,不能只靠一兩個人,要讓更多的年輕大夫成長起來。中醫人才的培養,要遵循中醫藥自身發展的規律。”在實踐中,高穎十分注重對學生們中醫思維的培養。
高穎的學生、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廈門醫院執行院長、主任醫師、教授常靜玲也深受老師和前輩們的中醫思維影響。
常靜玲說:“在跟診老師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老師的診治經驗、遣方用藥的思路,通過參名師、悟妙道、早臨床、反復臨床,才能逐步領悟到臨癥背后的中醫辨證思路、內科診治思維及其理論內涵,中醫臨床思維的形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重在一個‘悟’字。中醫臨床思維的形成過程,是臨床療效不斷提高的過程,也是不斷建立中醫自信的過程。”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腦病研究院副研究員賴新星在跟隨高穎學習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中醫思維訓練的重要性。在高穎的支持下,他在碩博連讀期間被派往美國塔夫茨醫學中心學習循證醫學研究方法,博士畢業后又前往清華大學開展博士后研究,探索人工智能、網絡藥理學與中醫腦病的交叉創新。
“跨學科研究往往會帶來思維的激烈碰撞,同時也充滿艱辛與挑戰。但研究的根本是堅持中醫思維?!辟囆滦腔貞?,2014年初,在自己即將出國學習之際,老師高穎對自己叮囑了三句話,一不能忘本,二要善假于物,三要可持續。
“當時我還未能完全理解,后來逐漸領悟到其中的深意。不能忘本是指勿忘中醫之根本,即中醫原創思維;善假于物是指充分借用現代科技前沿技術,挖掘中醫藥這座偉大寶庫;可持續則提醒我不要著眼于‘短平快’之類的研究成果,而是要錘煉真本領、研究真問題、解決真問題。”賴新星表示,因此,自己謹守中醫思維,以“病證結合,方證相應”為切入點,利用人工智能、網絡藥理學、多組學等技術,積極探索中風病關鍵證候與代表方藥的復雜生物網絡機制,取得了一些科研進步。
“在中醫腦病學乃至中醫內科學的學科建設中,需要培養出能夠將中醫理論知識的基本功與中醫經典的臨證權變有機結合起來的優秀人才。既要緊跟時代步伐,又要堅持隨時隨地弘揚中醫藥學的優勢特色,走出一條傳承創新之路。”高穎說。